• “一門三院士 九子皆才俊” 梁啟超的家庭教育

    家風,指的是一個家族世代相傳的風氣,也是給後人樹立的價值准則。一個家族的家風家訓世世代代沿襲,體現著整個家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氣質。

    梁啟超是我國近代歷史上的一個風雲人物,不僅在政治和學術上有成就,而且家庭教育也很成功。

    梁啟超一共有九個子女,他們無一例外都成了學術界、軍政界的精英:

    長女梁思順,畢業於日本女子師範學校,是一位詩詞研究專家,著有《藝蘅館詞選》五卷。

    長子梁思成,畢業於清華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和妻子林徽因一起領導了中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次子梁思永,是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畢業於哈佛大學考古學和人類學專業,是中國近代考古學的開拓者之一。

    三子梁思忠,畢業於美國弗吉尼亞陸軍學校和西點軍校,回國後擔任炮兵校官。

    次女梁思莊,曾先後就讀於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文學學士和圖書館學學會學位,著名圖書館專家。

    四子梁思達,在南開大學經濟系獲得本科和碩士學位,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曾在中國銀行總管理處任職,參與編寫了《中國近代經濟史》一書。

    三女梁思懿,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先在燕京大學讀書,是"一二九"學生運動的骨幹,1941年到美國學習,後回國一直在婦聯、紅十字會等機構工作。

    四女梁思寧,在南開大學讀一年級時因被日軍轟炸學校而失學,在姐姐梁思懿影響下參加新四軍,參加革命工作數十年。

    五子梁思禮,17歲時跟隨姐姐梁思懿赴美留學,獲得普渡大學學士學位,辛辛那提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是著名的火箭控制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院士。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啟超到底是怎麼培養他的兒女的呢?在講述他教子之道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梁啟超的人生經歷。

    梁啟超出生於清朝晚期廣東新會的一個農村家庭,祖父和父親都是秀才,他們的文化修養對梁啟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祖父不僅教他識字讀書,還給他講了許多愛國故事,讓梁啟超從小就培養出愛國情懷。

    梁啟超天賦很高,學習也很刻苦,十七歲就考中了舉人。第二年梁啟超結識了康有為,並拜他為師。當時中國民生困苦,外國列強虎視眈眈。梁啟超非常贊成康有為的政治觀點,和他一起走上了改良維新的道路。後來戊戌變法失敗,梁啟超逃亡到日本。一直到民國政府成立了,梁啟超才從日本回國,擔任了中華民國司法總長。

    到這時,梁啟超的收入就非常可觀了。當時一般工人的工資是每月八元左右,而梁啟超的工資達到了每月三千元。除了工資,他還有不菲的稿費收入,演講和講課收入,股票和投資收入,在當時絕對是衣食無憂了。

    但梁啟超的可貴之處就是他所提倡的“寒士家風”。他希望自己的兒女保持貧寒人家的家風,勤儉持家,艱苦樸素。梁啟超尤其重視逆境教育,他曾說“我所做的事,常常失敗——嚴格的可以說沒有一件不失敗————然而我總是一面失敗一面做,因為我不但在成功裏頭感覺趣味,就在失敗裏頭也感覺趣味”。

    就是因為這種寒士家風,梁啟超的兒女個個都在品行上得到了磨練和提高,他們從來不利用父親的名望來獲取利益,也從不把金錢拿來吃喝玩樂,而是用在學習和研究等自我提高的正當用途。

    近代中國命運坎坷,梁啟超對子女的教育也寄托了他憂國憂民的情懷,他希望子女自強不息,成為對國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梁思禮晚年時曾感慨:“從小父親就給我們講愛國故事,要我們長大後'愛國如家',因此我們都傳承了父親的愛國基因”,可見梁啟超的吃苦和逆境教育,是和愛國主義教育融合在一起的。

    雖然梁啟超對子女要求很嚴格,但是也不缺乏親切和慈愛。他給子女寫下了兩千多封書信,這些信中語言溫柔和煦,都是循循善誘的教導。梁啟超還非常了解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因材施教,也很尊重孩子們的自願選擇。他不僅是孩子們的好父親,還是孩子們的好朋友。梁啟超一生跌宕起伏,他不僅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影響了整個中國,還通過對兒女的培養為國家做出了貢獻。梁啟超曾在清華大學演講,提倡要做君子,他引用了《易經》中的兩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我們看梁啟超對子女的教育,寒士家風的吃苦教育就是自強不息的一面,而親切慈愛的家風是厚德載物的一面。可以發現,梁啟超的確在身體力行地培養君子。當今社會,我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了,然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君子風卻日漸減少。在這個物質豐富的社會,是否還需要對我們的孩子進行吃苦和逆境教育,我想這是梁啟超的家風留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和思考。



    文章|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屬非營利性,若收錄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可聯係進行處理。


    本網站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九條通官方 2023-06-29 15:11:15 422 0 0
  • 祖昌教孫

    南北朝時期的祖昌,擔任劉宋朝大匠卿,是朝廷中管理土木工程的高級官員,他精於科學技術,他的兒子祖朔之做過朝廷的“奉朝請”(按:東漢至隋朝時給予閑散大官的優惠待遇)祖朔之也是學識淵博,他常常被邀請參加皇室的典禮、宴會。

    當時,南朝的一些貴族子弟大多數沉溺於富貴享樂,祖昌的孫子在這種優裕的生活環境裏,也會受到一些影響。他自己的孫子不喜歡讀書,比較貪玩。為此他的孫子經常收到自己想要望子成龍父親的訓斥。因為自己的孫子長期被父親責罵,他反而越來越討厭讀書。一次,祖朔之又在訓斥自己的兒子不追求上進,正好被祖昌之看到。

    祖昌覺得肯定是自己的兒子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不對,告誡兒子說到“他讀書不行,說不定幹別的事靈巧,做大人的,一定要細心觀察孩子的興趣,加以誘導。”

    自那以後,祖昌只要到工程現場去查看,他就會常常把自己的孫子帶到工程現場。在這期間,祖昌發現孫兒對大山大河、田野村莊和各種建築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天文學知識,特別喜歡。於是,祖昌就特意找到一些書給他的孫兒看,並且還帶著他的孫兒去拜訪了天文學家何承天,何承天是當時著名的思想家、天文學家和音樂家,在我國天文律歷史上佔有著重要的地位。其論周天數和兩級距離相當於給出圓周率的近似值約為3.1429,對後世曆法影響很大。經過與何承天交談,對祖昌的孫子影響極大,在何承天那裡學了很多的有關天文方面的知識,更奠定了他從事天文等科學研究的信心。

    在爺爺祖昌的因勢利導之下,在自己對此有著濃厚的興趣之下刻苦努力學習之下,這個孩子最終走上了一條全然不同的成長道路,他後來的成就大大超過了自己的祖輩和父輩,他就是祖沖之。

    這則家風故事說明,要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施教者(教師和家長)應該循循善誘,把孩子的興趣引導出來,對其因材施教才是對孩子良好的教育。



    文章|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屬非營利性,若收錄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可聯係進行處理。


    本網站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九條通官方 2023-06-29 14:48:30 395 0 0
  • 《顏氏家訓》8條經典佳句,句句好家風!

    《顏氏家訓》是南北朝時期著名學者顏之推留給後世子孫的精神財富,享有“古今家訓,以此為祖”的美譽。顏之推將自己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的經驗整理出來,傳給後世子孫。

    1、巧偽不如拙誠

    奸巧偽詐不如笨拙而誠實。拙誠,是指心中不存惡念,誠心誠意地做事,或許有時行為舉止略顯愚直拙笨,但從不欺瞞別人。

    2、習閑成懶,習懶成病

    習慣於閑散的生活,就會變得懶惰;習慣於懶惰,就會養成導致大問題的大缺陷。

    3、夜覺昨非,今悔昨失

    早晨有過失,晚上就要醒悟;昨天做錯了事,今天則應悔改。說明改正錯誤貴在及時。

    4、施而不奢,儉而不吝

    如果能做到肯施舍而不奢侈,能節儉而不吝嗇,那就可以了。

    5、多言多敗,多事多患

    多為少善,不如執一。做得多而很少有做得好的,這樣還不如專心做好一件。為:做。執一:專注於一樣。不要多說話,多說話多受損;不要多管事,多管事多遭災。

    6、山中人不信有魚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魚

    出自《顏氏家訓歸心》。這兩句大意是:住在山區的人,不相信竟有魚會像樹一樣大;生活在海上的人,不相信竟有樹會像魚一樣大。

    7、人生幼小,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注敏銳,長大成人以後,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對孩子一定要及早教育,不可錯失良機。

    8、:欲不可縱,志不可滿。宇宙可臻其極,情性不知其窮。唯少欲知足,為立涯限

    《禮記》說:“欲不可以放縱,志不可以滿盈。”宇宙尚且有盡頭,人的性情欲望則沒有個盡頭。只有少欲知足,立個限度。



    文章|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屬非營利性,若收錄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可聯係進行處理。


    本網站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九條通官方 2023-06-29 12:01:09 403 0 0
  • 錢基博、錢鍾書的故事


    1910年10月20日,錢基博的長子出生在無錫岸橋巷秦氏宅。按照家譜“福、基、鍾、汝、昌”的輩序,剛出生的嬰兒排到“鍾”字輩。剛巧這天有人給錢福烔送來一部《常州先哲叢書》,所以長輩就為其取名“鍾書”,字哲良,小字阿先。

    少年時期的錢鍾書爭強好勝、自炫聰明、很不安分。一天,有個叫“如錦”的小夥伴給錢鍾書送來一幅春光圖。接過圖畫,才思敏捷的錢鍾書頓生靈感。只見他迅速提筆,很快就寫好了幾行文字。

    但是,這幅字畫無意之間被父親錢基博看到了。他發現兒子鍾書借春花的綻放來比喻自己的少年得志,一種大器早成的心態表露在兒子的字裏行間。錢基博深感兒子性情浮薄和自傲,於是也在這幅畫上寫了一篇《題畫諭先兒》,對兒子進行再三告誡:

    少年人不可不有生意。所謂生意者,須如早春吐蕾,含而未透,乃佳。吾常目此時曰“釀春”;愈醞釀,生意愈鬱勃。邱遲《與陳伯之書》曰:“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爛漫已極,便非好景。蓋春光切忌太泄;泄則一發無餘,生意盡矣。

    汝在稚年,正如花當早春,切須善自蘊蓄。而好臧否人物、議論古今以自炫聰明,淺者諛其早慧,而有識者則譏其浮薄。語曰:“大器晚成。”蓄之久,而醞釀熟也。又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發之暴,而醞釀不熟也。如錦侄繪此貽汝,非必喻汝少年身世之生意洋溢,或亦有所諷耳。汝不可不知此意,切切。

    鑒於錢鍾書的快言快語和驕傲自滿,錢基博為兒子改字“默存”。“默存”出自《易·系辭》:“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錢基博希望鍾書少出風頭,多積口德,不自誇,不自滿,做到腳踏實地,行勝於言。


    『 錢氏家訓』



    《錢氏家訓》開篇第一訓寫道:“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簡而言之,是要子孫立志高遠,乃至繼承天地聖賢的大道。

    五代十國,天下紛擾。錢镠不忍見生靈塗炭,於是起於草莽,平定亂軍,建國吳越,令一方安定。他自知吳越國並非正朔,遂終其一生從未稱帝。宋太祖趙匡胤掃平北方以後,錢镠之孫錢弘俶主動“納土歸宋”,不以一姓之私利戕害地方百姓,從而保存了吳越的太平繁榮。就連蘇東坡也稱贊:“其民至於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遊,歌舞之聲相聞,至於今不廢。其有德於斯民甚厚。”

    《錢氏家訓》緊接著便提出了讀書之要:“讀經傳則根柢深,看史鑒則議論偉。能文章則稱述多,蓄道德則福報厚。”

    在錢基博、錢鍾書父子看來,功名利祿皆不足以掛身。究天地之理,通古今之變,盡人性之道,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良好的家風培育了錢家子弟淡泊名利,一心向學的品質,縱觀錢鍾書的一生,無不體現著這種文化的積澱和承續,正是父輩們的諄諄教誨,堅持這種人文文化教育的傳統,才能讓錢氏家族的文脈長盛不衰,而這些有益的家庭教育思想也是值得今人借鑒和學習的。



    文章|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屬非營利性,若收錄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可聯係進行處理。


    本網站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九條通官方 2023-06-29 11:52:04 442 0 0
  • 孟母三遷

    孟子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孟母依靠紡織麻布來維持艱難的生活。孟子非常聰明,看見什麼就學什麼,而且模仿本領特別強。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ㄓㄤˇ]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ㄅㄧˋ],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夏曆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譯文

    起初孟子家在墓地附近,每隔幾天,就會有送葬的隊伍吹著喇叭經過他家門口。好奇的孟子就跟著送葬的隊伍學著吹喇叭,引得一群孩子跟在他後面跑著玩兒,大家一起玩兒送葬的遊戲。孟母非常重視孟子的教育問題,看到孟子整天吹喇叭玩兒送葬遊戲,趕緊就把家搬到了城裏,住在屠宰場的旁邊。搬到城裏後,孟子每天都到屠宰場去看殺豬,那些屠夫殺豬時手腳利落,十分熟練。孟子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沒過多久,他竟然能幫著殺豬了。孟母非常著急,又把家搬到了學堂附近。於是,每天早晨,孟子都跑到學堂外面,搖頭晃腦地跟著學生們一起讀書,並且變得守秩序、懂禮貌。當時,孔子的孫子正在這裡當老師,他見孟子學什麼都很快,而且記憶力特別好,就非常喜歡他,還讓他免費進學堂讀書。後來,孟子果然沒有辜負孟母的期望,成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和儒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



    文章|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屬非營利性,若收錄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可聯係進行處理。


    本網站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九條通官方 2023-06-29 11:39:43 417 0 0
  • 【家風家訓】傳承優良家風家訓--紀曉嵐家風


    紀昀(1724—1805),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人。清代政治家、文學家。紀曉嵐兒時就被譽為神童,17歲補博士弟子員,21歲考中秀才,31歲考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授任編修,辦理院事。他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官至禮部尚書,名滿天下。晚年領修《四庫全書》,著《閱微草堂筆記》,傳承文化遺產,其功至偉。

    紀曉嵐在家教上很有見識,因此他在家書中對於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一戒是(晚)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既守四戒,又須規以四宜: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以上八則,為教子之金科玉律。


    紀曉嵐家書


    紀曉嵐先後給兒子、堂兄弟、內侄子等寫下了很多意味深長的家書。有一次,他給長子寫信說:“爾初入世途,擇交宜慎,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誤交真小人,其害猶淺;誤交偽君子,其禍為烈矣。”他根據自己的閱歷,將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偽君子歸納為10類,即:性格倔強的,趨炎附勢的,像漆一樣黑的,像鉤子一樣不正直的,像荊棘一樣紮人的,像刀劍一樣傷人的,像蜂蠆一樣蜇人的,像狼虎一樣吃人的,喜歡炫耀地位身分的,喜歡炫耀金錢財產的。他告誡兒子,在獨立的生活中,一定要慎重處世。他認為那10種人很多時候表面上都裝得很像君子,道貌岸然,並不像真正的小人那樣容易識別,所以告誡兒子一定要有獨立分析與正確判斷的能力,才能不與他們同流合汙。另有一次,他給次子寫信說:“當世宦家子弟,每盛氣淩轢,以邀人敬,謂之自重。不知重與不重,視所自為。”他分析了當時一些當官人家的孩子,指出他們常常盛氣淩人,以求別人對自己的尊重,並稱這樣做是為了自重。他認為,那些人其實不知道,別人是否尊重自己,關鍵是看自己怎麼做。他還要求兒子用他的老師“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的題詞作為座右銘。除了直接給兒子寫信外,紀曉嵐還寫信告訴夫人,不要溺愛孩子,應該擔負起教育的責任,從嚴要求。


    【紀氏家訓】


    為官治學,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纂官的位置上力求嚴謹,恪盡職守;教育子女,他深諳“愛之不以其道,反足以害之焉”的道理,給紀氏後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紀氏家訓代代相傳,是紀氏家族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重要憑據。紀氏家訓主要來源於紀曉嵐留下的文章警句以及器物銘文,他在隨身使用和收藏的器物上,鐫刻上一些有哲理的短句,既是警戒自己,也是教育後人。如《尺銘》“守正規直”。告誡做人做事要像尺子一樣有准則、守規矩。《撣掃帚》中則說道:“帚有禿時,塵無盡期。然一日在手,則當一日拂之”。《硯銘》寫“石出盤渦,閱歲孔多。剛步露骨,柔足任磨,此為內介而外和”。主張做人內剛外柔,既有原則性又要有溫和態度。“守正規直”是紀氏家訓中對修身最基本的要求,“四戒”、“四宜”、“四莫”凝聚著紀曉嵐的人生哲學,言雖質樸卻蘊藉深意。家訓包含修身、勤學、清廉、勸善、處世等多個方面,寄托著紀曉嵐對子孫後代的殷切期望,並以此教導紀氏後人遵從規矩做人、勤勉治學、清廉為官、淡泊自持的准則。

    撰稿:李雲雲原標題:《【家風家訓】傳承優良家風家訓--紀曉嵐家風》



    文章|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屬非營利性,若收錄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可聯係進行處理。


    本網站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九條通官方 2023-06-29 11:27:36 409 0 0
  • 曾子殺豬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耳。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遂烹彘也。

      (1)之市:到集市去。之,到。

      (2)女還:你回去吧。 女,通“汝”,人稱代詞,你。

      (3)顧反為女殺彘:等我回來為你殺豬。顧反:我從街上回來。 反:通“返”,返回。彘:(ㄓˋ),豬。

      (4)適市來:去集市上回來。適:到,去。

      (5)(曾子欲捕彘殺)之:代詞,指豬。

      (6)特與嬰兒戲耳:只不過與小孩子開個玩笑罷了。特……耳:不過……罷了。特:只不過,只是。戲:開個玩笑。 耳:罷了。

      (7)非與戲:不可同他開玩笑。

      (8)待:依賴。

      (9)子欺之:你欺騙他。子:你,對對方的稱呼。之,代詞,指兒子。注:文章多處出現“子”,“曾子”中的“子”是古代對人的尊稱;“今子欺之”中的“子”是您的意思;“其子隨之而泣”中的“子”是兒子的意思。

      (10)而:表承接,則,就。

      (11)成教:教育有效果。

      (12)遂烹彘也:於是殺豬煮肉吃。

      (13)知:同“智”,心智,此指判斷能力。

      (14)所以:用來…的方法。

      (15)顧:等一會

    翻譯: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她的兒子一邊跟著她一邊哭泣。他的母親(曾子的妻子)說:“你回去,等我回家後為你殺一頭豬。”妻子到集市後回來了,曾子就抓住了一頭豬要把它殺了,妻子制止他說:“(我)只不過是與小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開玩笑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依賴父母學習的,並聽從父母的教誨。現在你欺騙他,是在教他學會欺騙。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會相信自己的母親,這不是教育孩子該用的辦法。”於是(曾子)馬上殺豬煮了肉吃。

    啟示道理: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啟蒙老師。父母的言行對子女將來的成長起很大的作用,所以有見識的家長在孩子面前處處以身作則,以培養他們良好的品德。曾子這樣做完全是正確的,他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別看殺了一頭豬,眼前利益受損,但從教育子女的長遠利益看,大有好處。



    文章|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屬非營利性,若收錄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可聯係進行處理。


    本網站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九條通官方 2023-06-29 11:09:56 372 0 0
  • 曾國藩家訓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被譽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然而,他有個成就更應該被世人記住,他是一個優秀卓越的家長,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一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對家庭具有高度責任心,一生修家書近1500封,對曾氏後人產生重大影響。

    兩百多年來,自曾國藩以下八代人中無一“敗家子”,有名望者多達240餘人,構成了一個聲名遠播的華夏望族。

    做讀書明理之君子

    唐浩明先生作為中國研究曾國藩第一人,他認為曾國藩家風家教包羅萬象,如果用精簡的語言表達出來,那就是曾國藩寫給他兒子的一句話,做讀書明理之君子。

    那麼讀書應該怎麼讀才對?曾國藩教給子女讀書方法主要有三條。

    他在給大兒子曾紀澤一封家書中這樣寫道: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爾去年看《史記》《漢書》《韓文》《近思錄》,今年看《周易折中》之類是也。讀者,如《四書》《詩》《書》《易經》《左傳》諸經、《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誦則不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

    按曾國藩的觀點來說,這些都是經歷過時間考驗的經典中的經典,而經典之所以稱之為經典,就是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經過實踐檢驗了的,這是最值得後人學習與吸取的。

    我們為什麼讀書?是為了學習別人的智慧與思想,讓作者的高能量場影響著我們。知識性的東西會隨著時間而不斷更新,但思想性的東西、智慧性的東西,越經過時間的沉澱,就越有學習的價值。所以,讀書最大的捷徑,就是讀經典。經典一定要精讀,因為從學習的效率上來說,精讀要比泛讀還要重要。泛讀雖然也能學到不少東西,但學得多,忘得也多。但精讀就不一樣,能吃得深、吃得透。

    第二,“一書不盡,不讀新書”。曾國藩主張一本沒讀完,就不要忙著去讀其他的書,這實際上就是沉浸的讀書法。

    當然,曾國藩雖然主張讀書要沉浸其中,但他從來不主張死記硬背。他對兒子說:“凡讀書,不必苦求強記。只須從容涵泳,今日看幾篇,明日看幾篇,久久自然有益。”也就是說讀書沉浸其中,其實應該是一件非常輕松愉快的事,不要當成任務來死記硬背。

    讀書應該是件輕松愉悅的事,但曾國藩主張看書的時候要作劄記,也就是看書的時候得學會動手,邊看邊寫,要“略作劄記,以志所得,以著所疑”。也就是要把讀書時的所感、所思、所想,不論是心得體會,還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要能隨手記下來,這樣才能有助於讀而後學。

    第三,就是要培養個人的讀書興趣與方向。曾國藩對兩個兒子的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老大曾紀澤不喜歡科舉考試,不喜歡八股文,喜歡西方的語言學和社會學,曾國藩就鼓勵他按自己的興趣方向去讀書。而且對於曾紀澤感興趣的西學,曾國藩自己不是太懂,但他為了兒子也努力地去看了不少書。後來,曾紀澤寫成《西學述略序說》和《〈幾何原本〉序》,這兩本書出版,都是曾國藩親自批閱後為之刻版發行的。

    對於老二曾紀鴻,曾國藩就更是這樣了,不僅鼓勵曾紀鴻培養出數學研究的興趣,難能可貴的是,曾紀鴻結婚之後,他的老婆郭筠是個喜歡讀書的女性,曾國藩覺得在那種重男輕女的社會環境下,兒媳婦能喜歡讀書,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在教兒子的時候,還順便教兒媳。郭筠不像曾紀鴻一樣喜歡數學,她只喜歡文學與歷史,這一方面曾國藩絕對是大家。所以在曾國藩的引導下,郭筠通讀《十三經注疏》和《資治通鑒》,也成了一個有名的才女。

    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要想自己好,家庭好,讀書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讀書能增長知識提升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涵養心靈,這兩個方面同時發展,人才是一個健全的人。

    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讀好書可明理,明理,依理行事便是君子。

    在曾國藩看來,要教育孩子立足社會,並讓這個家庭能夠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關鍵就是兩個字:勤與儉。他要求孩子們一生銘記十六個字——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曾國藩的小女兒曾紀芬晚年留下一個年譜,其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在她十幾歲時,跟隨母親來到曾國藩任兩江總督的總督府。小女兒入總督府總要穿得體面一些,光鮮一點,所以上面穿了一件藍色的小夾襖,下邊穿了一條綴青邊的黃綢褲,就這條黃綢褲其實也不是她的,而是她的長嫂,也就是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過世的妻子留給她的。

    但就是這條褲子的一個青色花邊讓曾國藩覺得太繁複、太華貴了,就指責小女兒不應該穿這樣的褲子,讓她趕快換掉。小女兒趕緊回到房間換了一條沒花邊的綠褲子。

    曾國藩認為,“兒女越貧賤,越知生活之艱難;越知發奮,亦就越易成器”。“而世家子弟條件優越,易犯奢侈”;一門心思都用在追求豪華的生活上,不僅難以成才,而且還會由此變壞。因此世家子弟欲成大器,就須“崇儉”,“以戒奢侈為要義”,努力像普通貧寒子弟那樣生活。基於這種認識,他對家庭的物質生活管束很嚴,規定甚細。他們家日用家具是“但求結實,不求華貴”。文房四寶是“但求為寒士所能備者,不求珍異也”。每月生活所需銀兩,限一成數,另封秤出,本月用畢,只准盈餘,不准虧欠。吃飯方面,他自己經常“夜晚不用葷菜,以肉湯燉蔬菜一二種”,“後輩則夜飯不葷,專食蔬菜而不用肉湯”。穿衣方面,他自己“忝為將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要求子女“衣服不可多制,尤不宜大鑲大緣,過於絢爛”。婚喪喜慶則“一切皆從儉約”,就連他親母的喪事,也照一般人家開席用菜,“不用海菜”。

    對於勤。曾國藩要求子女黎明即起,“莫墜高曾祖考以來相傳之家風”。在曾家,男子每天的主要任務是讀書寫字做文章,除此之外還必須參加一些諸如打掃衛生、喂魚養豬種菜之類的體力勞動。曾國藩歸納為“書、蔬、魚、豬、早、掃、考、寶”的治家八事,其中除“考、寶、書”講的是祭祀、待鄰、讀書外,其它五事講的都是勞作。他反復叮囑:“此八事縱不能一一親自經理,而不可不識得此意。”女子則要求每天都必須做些針線活,還要求學會做小菜,下廚房做飯。

    同治三年,曾國藩夫人、女兒、媳婦來到安慶督署,曾國藩“共辦紡車七架,每日紡聲甚熱鬧。”貴為總督家屬,卻要自紡棉紗;堂堂督署後院,終日響著紡車聲,可見曾國藩治家之嚴與曾家家風之淳厚。

    以身作則 言傳身教

    曾國藩要求家人所做的事情,他自己不僅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人格力量比一些剛性的規定更有用,曾國藩這種高大的形象,這種厚重的人格魅力深深的印刻在他子孫後代的心裏,這種力量興許比他的家書對後代的影響更大。

    曾國藩曾經告訴家人,他的衣服一共不過三百兩銀子,做了一件衣服之後,會十幾年乃至三十年都在穿用。曾國藩不僅在穿著等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和子女,而且在日常飲食上也有嚴格的要求。曾國藩吃飯的時候,碰到飯裏面有帶殼的穀物的話,他要把這個殼磕開,把裏面的穀物吃掉。

    在工作方面曾國藩每天日理萬機,自晨至晚,從不懈怠。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擬,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堅持不懈。他所寫日記,直到臨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在孝的方面,曾國藩堪稱模範。曾國藩云:讀盡天下書,唯一個“孝”字。他訓誡子侄,奉祖宗一炷清香,必誠必敬;教兒孫兩條正道,宜耕宜讀。

    曾國藩對祖父母、父母極其恭敬孝順。他始終以很低的姿態給父母長輩寫信,常常盛贊其德其行,時時噓寒問暖,經常稟報商議家事,懇請兄弟子侄盡孝盡責。曾國藩經常為不能親身孝敬父母長輩而內疚慚愧。道光二十九年四月致諸弟信中說:“我在京寓,食膏粱而衣錦繡,竟不能效半點孫子之職;妻子皆安坐享用,不能分母親之勞,每一念及,不覺汗下”。當父母長輩稍有病恙,曾國藩深切擔憂,他說:“祖父大人之病,日見日甚如此,為子孫者遠隔數千里外,此心何能稍置”。當母親病故時,曾國藩更是哀痛不已,深深自責。咸豐二年七月給紀澤的信中說:“余德不修,無實學而有虛名,自知當有禍變,懼之久矣。不謂天不隕滅我身,而反災及我母。回思吾平日隱匿大罪不可勝數,一聞此信,真無地自容矣”!

      編輯|單家盛



    文章|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屬非營利性,若收錄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可聯係進行處理。


    本網站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九條通官方 2023-06-29 10:42:02 393 0 0
  • 諸葛亮家書,修身養德,涵養正氣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氏是琅琊望族,家風清正、英才輩出,不僅在政治上、軍事上取得了卓然的成就,還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家風建設。諸葛氏子弟們傑出的才智,忠厚的信德,與其質樸儉靜的家風有著密切的關系。諸葛亮的家風主要體現在《誡子書》、《又誡子書》、《 誡外甥書》等家書之中,為古代中國綿延不絕的家風傳統注入了一脈哲思清流。

    其中,《誡子書》是諸葛亮54歲臨終時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涉及立志、勤學、修身、養德等方面的內容;《又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養子諸葛喬的家書,專門談論飲酒問題;《 誡外甥書》是諸葛亮寫給外甥龐渙的家書,談論了立志的重要性。

    在家書中,諸葛亮勸誡子弟心志拳拳、意境曠遠,在傳承諸葛家風的基礎上,熔鑄了自身獨特的人生感悟及家國情懷,是修身養德、涵養正氣的典範之作,至今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借鑒價值。

    圖為蘭溪諸葛村

    諸葛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西部,是全國諸葛亮後裔最大聚居地。現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200多處,並按九宮八卦設計布局,是中國古村落、古民居的典範,也是浙江古文化的三大標志之一,被費孝通先生譽為“八卦奇村,華夏一絕”。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家信大意為:一個德才兼備者的操行,以靜心來修煉性情,以恭儉來涵養品德。做不到恬淡寡欲就不能表明志向,做不到平和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學習需要心靜,成材必須學習。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不可能學有所成。年齡會同時光一起逝去,意志會隨歲月一天天消磨,最後精力衰竭而學識無成,大多不被社會所用,到那時悲哀地守著沒有前途的家,即使後悔也來不及了。

    這篇文章作於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是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書信。諸葛亮有子女三人,長子諸葛瞻,幼子諸葛懷、長女諸葛果,另有養子諸葛喬,為諸葛亮長兄諸葛瑾之子,諸葛瑾在東吳病死後,諸葛亮將其子諸葛喬收養在身邊。

    諸葛亮長子諸葛瞻(227—263),字思遠,從小聰明穎慧,諸葛亮非常喜愛,並寄予很大的希望。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在軍旅中寫信給他的哥哥諸葛瑾說:“瞻今已8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表現出對其成長的期望和擔心。諸葛瞻17歲時便娶了蜀漢的公主為妻並擔任騎都尉。第二年升為羽林中郎將,負責護衛皇宮。以後,他又升遷為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加軍師將軍等職。這種快速的升遷和父親在蜀的大權執掌,很容易造成驕奢和躁動任性,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諸葛亮寫下了這封訓誡。

    家信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並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要經常性的靜思反省;要儉樸節約;要清心寡欲,志向堅定。全文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諸葛亮這封信將淡泊寧靜和接世濟國相結合,其實體現了他的適度原則。也就是,不可急躁,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個人力量不可貿然與團體抗衡,而是應該適度行動,這也是諸葛亮多年對自己的警戒和約束。

    此信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是修身立志的名篇。諸葛瞻自幼受到家教的陶冶,不僅品學兼優,同其父一樣“工書畫”,而且一樣的忠貞為國,死而後已。後主景耀六年(263)冬,魏將鄧艾偷渡陰平,由景穀道(今甘肅文縣南)小路入川,諸葛瞻率長子諸葛尚以及蜀將張遵、李球、黃崇等人死守綿竹,此時,鄧艾又遣使送信給他勸降,說:“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諸葛瞻看了來信後大怒,斬了鄧艾派去的使者,率兵迎戰魏軍,結果戰敗死沙場,其子諸葛尚也一同戰死。可見諸葛亮對他的早年教育,如《誡子書》,對他思想和品德的形成起到了特別重要的作用。諸葛瞻的次子諸葛京,於魏元帝鹹熙元年(264)遷居河東(今山西夏縣西北),後任郿縣令、江州刺史等職。

    諸葛亮的這封家信對後人的影響也極其深遠,自唐宋元明清直至今日,無數的家長和學校都把它作為教子或指導學生的重要教材,尤其是其中“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等句,給後人以深刻的教育啟迪。

    家書大意為:設酒宴客,是為了合乎禮節,表達感情,從而使身心舒適,以恢復人的本性。而禮節盡到,客人退席,這便是最大的和諧與快樂了。倘若主人的情意未盡,客人也還沒有到疲倦的程度,可以續飲,但不能醉到神志不清的地步。

    三國時期酒文化盛行,諸葛亮在《又誡子書》中告誡養子諸葛喬飲酒要“適體歸性,禮終而退,此和之至也”。飲酒是重要的社交禮儀,同時也是人們放松身心、溝通情感的重要媒介,“夫酒之設,合理致情,適體歸性”,諸葛亮認識到這一點,沒有要求諸葛喬禁酒。但當時因喝酒而誤事的,不乏其人。例如,張飛因聚眾飲酒失掉徐州、因大醉丟了性命;蔣琬因不理事務,時常大醉,丟掉官職等。諸葛亮考慮到當時的社會氛圍,專門寫家書警示諸葛喬不能飲酒至迷亂。

    《又誡子書》集中體現了諸葛亮的教子飲酒合禮致性思想,可以說這是專門就事議事,因酒談禮,他把設酒擺宴當作一種公關禮儀活動,並希望以酒為媒介,交流感情,增進友誼,調節人際關系。諸葛亮在這篇家書中追求中和之美,認為飲酒太過和不及都不好。

    圖為諸葛村丞相祠堂

    諸葛村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達200餘座,其中包括諸葛氏的總祠丞相祠堂和紀念諸葛亮的紀念堂大公堂,以及大大小小的房派廳堂幾十座。這些建築分別以房派宗祠或祖屋為核心形成團塊,又以這些團塊再組成整個村落,房靠房,弄接弄,左右牽制,首尾呼應,高低錯落,井然有序。“十家八家同一聚,同出同門同一處”是對這種別具一格的建築群的形象概括。

    《誡外甥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

    【解讀】

    諸葛亮在這封信中告誡外甥,志向應當建立在遠大的目標上,敬仰和效法古代的聖人,並絕私情雜欲,撇開牽掣、障礙,使幾乎接近聖賢的那種高尚志向,在身上明白地體現出來,使內心震動、心領神會。要能夠適應順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驗,擺脫瑣碎事務和感情的糾纏,廣泛地向人請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緒。做到這些以後,雖然也有可能在事業上暫時停步不前,但哪會損毀自己高尚的情趣,何必擔心事業會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堅毅,思想境界不開闊,碌碌無為地陷身在世俗中,無聲無息地被欲念困擾,永遠混雜在平凡的人群中,就難免會變成沒教養、沒出息的人。

    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諸葛亮十三歲時,他們姐弟四人跟隨叔父諸葛玄趕赴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任所。不久,朝廷又派朱皓到任,失掉官職的諸葛玄只好帶著諸葛亮姐弟四人前往荊州投靠舊友荊州牧(治所襄陽)劉表。到襄陽後,諸葛亮因年紀幼小,就到劉表辦的“學業堂”裏讀書。他的大姐嫁給中廬縣(今湖北南漳縣)蒯家大族蒯祺,二姐嫁給襄陽名士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龐山民所生子叫龐渙,諸葛亮的這封《誡外甥書》就是寫給龐渙的。

    圖為諸葛村紀念諸葛亮的大公堂

    信一開篇,諸葛亮便開宗明義地指出“夫志當存高遠”。具有遠大的志向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先決條件,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志存高遠”呢?一是“慕先賢,絕情欲……惻然有所感”。“慕先賢”即要以古聖先賢作為榜樣,向他們看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好的榜樣能夠讓人奮發向上,壞的榜樣則能把人拖入深淵。孔子也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會為一個人源源不斷地注入正能量。

    “絕情欲”即節制情欲。外甥龐渙正值血氣方剛,因此“絕情欲”就不要沉湎於愛欲而不能自拔。人生在世,總會為一些繁雜瑣事所困擾,而這些無關痛癢的瑣事或者煩惱往往會消磨一個人的意志。站得高就能看得遠,人生的境界就會提升,跳出這個狹小的圈子,不為瑣事所累,自然就做到了“棄凝滯”。做到以上三點,自然不論何時何地,不管順境逆境,也能“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

    二是“忍屈伸,去細碎……何患於不濟”。這是實現志向的措施:要做到能屈能伸、隨遇而安,拋卻心中無關的雜念,認真聽取別人的寶貴意見,虛心學習,吸取別人的經驗,要做到心胸開闊豁達。一個人有了高遠的志向、廣闊的胸懷,就不會計較一時的得失,那麼,即使他暫時得不到提拔,才華不被別人所了解認可,也不會妨礙他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最後,諸葛亮又從反面進行了論述。如果沒有遠大的志向、昂揚的鬥志、堅強的意志,那麼這樣的人生最終只能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被兒女情長所束縛,在平庸中耗盡一生!

    如果說《誡子書》強調了“修身學習”的重要性,那麼《誡外甥書》則闡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諸葛亮這篇《誡外甥書》雖只有短短八十餘字,卻有很深的內涵。 作為年輕人,不光要有崇高的理想、遠大的志向,還必須有實現志向的具體可行措施,以及戰勝困難排除幹擾的毅力。否則,理想就可能會成為一種空想,甚至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淪為平庸下流之輩。《誡外甥書》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人如果志存高遠、意志堅定,加之縝密地思考,然後付之於行動,就很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取得成功。反之,則必然失敗。曾國藩在家訓中也曾教育子女要“有志、有識、有恒”。有志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這些觀點都凝聚了古人的經驗與智慧。有志青年當從《誡外甥書》中得到啟發,有所為也有所不為。



    文章|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屬非營利性,若收錄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可聯係進行處理。


    本網站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九條通官方 2023-06-28 12:23:54 431 0 0
  • 【清廉家風故事】《司馬光的家風》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常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元1026年,山西省運城市夏縣,一位年僅7歲的聰慧少年因“砸缸救人”的故事而聲名遠播。如今這個故事以小學課文、連環畫、動畫、動漫等方式廣為流傳、婦孺皆知。故事中的這位少年就是眾所周知的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司馬光出生於光州光山,當時其父司馬池任光山縣令,所以給他起名光。在司馬光6歲時,司馬池就教他讀書。7歲時,司馬光不僅能背誦《左氏春秋》,還能講明白書的要意。司馬光既誠實聰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親喜愛。每逢出遊或和同僚密友交談時,司馬池總是把他帶在身邊。因從小耳濡目染,司馬光不論在知識方面,還是見識方面,都“凜然如成人”。好多當時的大臣、名士,都很賞識司馬光。尚書張存主動提出將女兒許配給司馬光。司馬光在15歲以前就跟隨父親走過好多地方,在這些地方訪古探奇,賦詩題壁,領略風土人情,極大地豐富了他的社會知識。司馬光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忠於君王、取信於人,又恭敬節儉、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在歷史上,曾被奉為“儒家三聖”之一。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合法度,每一言行都符合禮節。司馬光為官清廉,他在洛陽編修《資治通鑒》時,居所極簡陋,於是另辟一地下室用作讀書間。當時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陽,宅第非常豪奢,中堂建屋3層,最上一層稱朝天閣。洛陽人戲稱:“王家鑽天,司馬入地。”妻子去世後,清貧的司馬光拿不出給妻子辦喪事的錢,只好把僅有的3頃薄田典當出去,置棺理喪,盡了丈夫的責任。司馬光為官近40年,且位高權重,竟然典地葬妻,著實令人感歎不已。司馬光一生的主要成就是對學術的貢獻。這便是他歷經艱辛嘔心瀝血編纂而成的編年體史學巨著《資治通鑒》。該書自問世以來,影響深遠,與司馬遷的《史記》並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司馬光一生著作等身,如果說《資治通鑒》是打造了一面“歷史之鑒”,那麼,他寫的《訓儉示康》和《溫公家範》,堪稱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的典範。作為北宋的四朝元老,司馬光根據自己一生的經驗,寫了《訓儉示康》,告誡兒子司馬康和後世子孫怎樣才能夠像他一樣,清清白白做人,光明磊落做官。他在《訓儉示康》中引用了許多古今典型事例,對兒子司馬康進行教育,告誡他“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司馬光後來官至宰相,仍然生活簡樸,吃飯不敢經常吃肉,穿衣服不敢經常穿絲綢,非常節儉。他以自己的身體力行,為後世子孫樹立了榜樣。《訓儉示康》對司馬康一生產生了重大影響。司馬康自幼便“敏學過人,博通群書”“為人廉潔,口不言財”,以天下和民心為懷,“事父母至孝”。他為官清正廉潔,威望極高,令人遺憾的是,年僅41歲便英年早逝。據史料記載,司馬康去世時,從公卿士大夫到市井百姓,紛紛前往吊唁,無不為之流淚痛惜。司馬康這種道德操守和良好聲譽,很大程度上受益於其父司馬光的諄諄教誨。與短小精悍的《訓儉示康》相比,《溫公家範》則是洋洋灑灑數萬言。司馬光在書中首先引證《易經》《詩經》《大學》中有關“家範”的論述,並指出“此皆聖人正家以正天下者也。降及後世,爰自卿士,以至匹夫,亦有家行隆美,可為人法者,今采集以為《家範》”。他還在書中提出了“家正而天下定、禮為治家之本”的思想。在司馬光眼中,《家範》比《資治通鑒》更重要,他認為,“欲治國者,必先齊其家”。他把家庭教育提升到影響國家和社會的政治高度,絕不僅僅是一家一戶的私事。他在《溫公家範》中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治家方法,修身之道和為人處世的道理,形成了獨立完整的家庭教育理論體系,堪稱中國家訓史上的典範之作,影響和教育了無數後人。

    ◇原文◇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幹名,但順吾性而已。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司馬光《訓儉示康》

    ◇解讀◇

    我一向穿衣只求抵禦寒冷,吃飯只求填飽肚子,也不敢故意穿肮髒破爛的衣服以表示與眾不同,以此取得人們的贊揚,只是順著我的本性行事罷了。許多人都以奢侈浪費為榮,在我心中卻以節儉樸素為美。

    ◇原文◇

    御孫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故日:“儉,德之共也。”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故日:“侈,惡之大也。”

    ——司馬光《訓儉示康》

    ◇解讀◇

    御孫說:“節儉是各種優質品德的共有特點;奢侈是最大的罪惡。”“共”就是“同”,是說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節儉而來的。做人節儉就會節制欲望,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貪欲,就不為外物所役使,可以按照正道行事;沒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貪欲,就能約束自己,節約用度,避免犯罪,豐裕家室。所以說:“節儉是各種優質品德的共有特點。”如果奢侈就會多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貪欲,就會貪圖富貴,不走正路,最後招致禍患;沒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貪欲,就會多方營求,隨意浪費,最後敗家喪身。因此,做官的人如果多貪欲,就必然會貪贓受賄,老百姓如果多貪欲就必然會盜竊他人財物。所以說:“奢侈是最大的罪惡。”



    文章|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屬非營利性,若收錄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可聯係進行處理。


    本網站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九條通官方 2023-06-28 12:03:55 386 0 0
祭祖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