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神祇】文財神范蠡的傳奇人生
2023-06-20 15:20:58 353 0
收藏
點贊
評論

【華夏神祇】文財神范蠡的傳奇人生

 

他是歷史上財神的原型,也是道家思想的隔代傳人,他曾三次散盡家財,又三次富甲一方,前半生從政,官至越國宰相,後半生從商,家財富可敵國,多次建功立業,又多次功成身退,可以說是將道家的無為之術,用到了一個極致的狀態,所以有很多人說,他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男人,他就是文財神范蠡。

半生功業

蠡,出生於公元前536年的楚國,是一個“高手如雲”的時代,比老子稍晚,與孔子屬於同一時期,范蠡的師父叫作計然,被人稱為是老子門生,也算是道家思想的創始人之一,其代表作就是《通玄真經》。范蠡出身貧寒,但卻有一個異於常人的能力,什麼能力呢?能夠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質,其實這項能力也算是偉人身上一個共同點,不過也因為這一點,使得范蠡在他人眼中,時常會“佯裝癲狂”,有時候就像是瘋子一樣;在那個禮樂崩壞的時代,青年人身上總會有一種建功立業的氣度,范蠡也是這樣,但因為他所在的楚國太過黑暗,所以他就和一位叫做文種的好友,一同去到了與楚國相鄰的越國,投奔了越王勾踐。

image.png 

到了公元前493年,越王勾踐,聽說吳王夫差想要討伐越國,於是就決定先發制人,盡管范蠡和文種多次好言相勸,說吳越兩國之間的差距過大,但越王勾踐卻偏要一意孤行,結果呢,就導致了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被吳國軍隊,圍困在了會稽山上,這個時候,勾踐才想起了范蠡,問他應該怎麼辦?范蠡說:“卑辭尊禮,玩好女樂,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與之市。”意思就是說,失敗了就要委曲求全,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屈身做對方的臣子,這樣才能博取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於是呢,勾踐就與范蠡,共同成為了吳王夫差的奴隸,這也就是歷史上臥薪嚐膽的故事,每當吳王夫差要出門時,勾踐就會趴在地上,讓夫差踩著自己的背上馬,甚至夫差生病時,越王勾踐還會檢查他的糞便,為其診斷是否有疾病,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感動夫差,因為只有活下來,才會有翻盤的可能性。這一套操作下來終於感動了吳王,於是在三年後,也就是公元前490年,吳王夫差放歸了勾踐和范蠡,當時的吳國,正值最強盛的時期,但越國境內卻是一片落魄的景象,這也是吳王夫差放歸勾踐的主要原因,在他眼中看來,已經近乎滅亡的越國,不可能再次威脅到吳國,面對這樣極端的差距,如何才能反敗為勝呢?於是范蠡就用上了師父計然的策略,也就是黃老道家中,黃帝戰勝蚩尤,反敗為勝的策略。第一條,就是用奇珍異寶迷惑吳國的君王和大臣;第二條是高價收購他們的糧食,來降低吳國的儲備;第三條是送給他們美女,來他們沉迷於享受;第四條是送給他們能工巧匠,幫助他們大興土木;第五條是阿諛奉承吳國的臣子,讓他們好大喜功;第六條是過分誇贊他們的忠臣,讓吳王生出功高震主的疑心;第七條是秘密訓練自己的士兵,等待一個時機。在這七條中,沒有一條提到戰爭,但卻足以決定一場爭鬥的勝利,這個計策,利用的就是物極必反的原則,除此之外,范蠡還讓勾踐,親自去越國的貧困家庭中看望,以此來拉進君民之間的關系,那這些策略,到底有沒有用呢?

image.png 

功成身退

一說到戰爭的關鍵,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天時地利人和,但實際上,如果我們自己爭取不到這三個要素,也完全可以讓對方,失去這三個要素。

四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486年,勾踐想要討伐吳國,被范蠡勸阻,又過了兩年,因為他們的計策,使得吳王夫差處死了大將伍子胥,於是勾踐又想要討伐吳國,不過又再次被范蠡勸阻,范蠡說:“人事至矣,天應未也”,吳王夫差雖然失去了人和,但他還有天時和地利,所以還要繼續等,就這樣一直等到了公元前479年,這一年,吳國發重兵攻打晉國,導致都城兵力空虛,范蠡抓住時機,一舉攻破了吳國的都城,越王勾踐想要趁機覆滅吳國,但范蠡卻堅持退兵,因為他清楚,吳國的精兵都在晉國,這次進攻並沒有損傷吳國的根基,這個時候即使能戰勝,也只能是兩敗俱傷,范蠡說這次戰爭,觸發了吳國的物極必反,整個國家都在由盛轉衰,所以還要繼續等,等到這個衰落的極點,就這樣,一直等到公元前473年,吳國內部腐朽不堪,自然災害,又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就是這個時候,越國趁機發兵,一舉覆滅了強大的吳國。

在范蠡的觀點中認為,人生在天地之中,首先就要遵守天地之間的規則,其次還要學會認識這些自然規則,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抓住這些規則之間的轉換,這樣就能夠決定一件事情的成功與否,這個就叫作“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因陰陽之恒,順天地之常”,道家常講順應自然,其內在的含義是不違反自然法則,學會利用自然的力量,來完成自己的目的

吳國滅亡後,勾踐舉行了慶功宴會,準備分封功臣,其中范蠡被賜為上將軍,一度達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但就在這個時候,范蠡卻做出了一個奇怪的決定,就在舉行宴會的這天晚上,他攜帶著妻兒泛舟於湖上,放下了功名利祿,離開了這個他為之奮鬥半生的國家,范蠡認為,勾踐這個人可以共苦,不能同甘,此時最需要做的就是功成身退,就像後世的張良一樣,好像道家人本身就對局勢的變化,有著十分敏銳的洞察力,在這個時期,范蠡還給文種寫了一封信,內容為:“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畢竟為之奮鬥了半生,文種也不願意放棄,於是就留在了越國,結果就被勾踐以謀反的罪名殺害了,不過關於范蠡的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

image.png 

  

半生富貴

范蠡出走越國後,攜帶妻兒悄悄來到了齊國,並化名為鴟夷子皮,開始了他後半生的為商生涯。首先范蠡定居在了齊國的沿海地區,並購買了一些靠近海邊的土地,此後開墾種田,以打漁、鹽田為生,在這個時期,范蠡同妻子也會下地勞作,對待雇工十分慷慨,而且范蠡在和其他人簽訂合約時,如果年底商品的價格上漲,他就會以市場的現價收購,如果下跌,就會履行合約中的價格,聽起來就像是一個冤大頭一樣,但實際上范蠡清楚,做生意賺不賺錢,看的不是一時之利,而是有沒有一個好的名聲,靠著這個名聲,范蠡不斷地擴大生意,短短幾年的時間就成為了齊國首富,這段時間,范蠡依舊是慷慨解囊,遇到災荒之年,就免費給窮人們提供食物,漸漸地關於范蠡的故事,就傳到了齊國君主那裡,於是呢,齊國君主拜了范蠡為相國,就這樣,范蠡在齊國做了三年國相,使得齊國國富民強,百姓眼中的范蠡,就像是一位神明一樣,幾年前剛剛辭去了國相之位,沒想到又再次攀上了頂峰,於是呢,范蠡又做出了同樣的選擇,散盡家財、功成身退,他認為自己的地位已經達到了一介布衣的巔峰,如果繼續這樣,恐怕會物極必反,與其坐等物極必反,倒不如主動出擊,所以他散盡家財,將所有的財產都分給了貧苦百姓,又只身一人帶著妻兒,再次過上了泛舟遊歷的生活。

沒過多久,范蠡舉家遷往了齊國西北的陶地,又再次改名為陶朱公,他認為陶地是天下的中心,可以說是經商聖地,果然不久之後,這個地方就在范蠡的推動下,成為了春秋末期的貿易之都。在陶地時,范蠡首先用道家人擅長的天時,賺取了第一桶金,他使用計然的謀略,開始預測天氣,用五行的更替,總結出了豐年與災年出現的規律,在農業社會中,糧食的價格波動,就是一個社會的命脈,這條策略就是“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通過對未來糧食價格的預測,來進行收購和出售,同時范蠡還提出了“論其有餘與不足,便知貴賤的觀點,就是通過市場的供求關系,來找到商品價格的漲點與落點,做到“賤取如珠玉,貴出如糞土”,別人需要我放棄,別人放棄我需要,和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很像。

image.png 

達到一定高度時,范蠡又提出了“三八價格,農末俱利”的觀點,就是控制價格,糧食的價格最低不能低於三十,最高不能高於八十,如果太低,農民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就不會再進行農業生產,如果太高,商人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就不會經營糧食商品,均衡他們之間的關系,才能做到細水長流,包括積著理論,就是囤積商品,以及薄利多銷,這些都是范蠡提出的觀點,可以說是影響了後世幾千年的時間,縱觀范蠡一生,就是一位穿越者一樣,從范蠡的生平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道家思想的現實作用,無為卻又無不為,一生不追求榮華富貴,但一生又不缺榮華富貴。公元前448年,蠡去世,享年88歲,到了後世,被人追封為文財神。

財神范蠡

  簡單來說,范蠡的一生都在追求天道、地道與人道之間的和諧,遵循物極必反和順應自然的法則,拿到今天來看,在這個世界中,最強大的就是各種自然現象,與自然對抗,就要遭受自然的反噬,所以我們一直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所以怎麼能找到自然的規則,怎麼能按照自然的運轉方式去行事,這個就是范蠡一生遵循的秘訣,而登頂之後,如何才能順利下降,這個就是黃老道家中,物極必反的原則。

  盈滿而不過分,氣盛而不驕傲,辛勞而不自誇有功。這個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精髓。


2023-06-20 15:20:58 353 0
收藏
點贊
評論
會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