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它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那麼清明掃墓祭祖是怎麼來的呢?
第一是相傳是為了紀念古人介子推。在春秋時期,晉國的公子重耳在王位爭奪中被迫流亡,重耳流亡逃難中沒有東西吃,就在餓得快要昏死之時,跟隨重耳的大臣介之推割了自己的肉給公子重耳煮了一鍋湯,重耳這才死裏逃生,之後重耳回到晉國即位,是為晉文公。在封賞的時候因小人作祟卻忘了介子推,但介子推沒有主動請賞,反而隱居了起來。後晉文公重耳想起了介子推,於是就帶人去請他出山,但是那山上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無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聽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燒山,以逼出介子推。可介子推視功名利祿為草芥,寧願被燒死,也不願與小人為伍。晉文公發現後悲痛萬分,為了紀念介之推,晉文公重耳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後來,人們也常常在寒食節紀念死去的親人。
其實清明祭祖這個習俗,可追溯到西周時的墓葬,後到了秦漢之際,墓祭也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寒食節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並為一日,掃墓成了這一日的重要風俗。華人地區都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這也是華人的一個重要節日。
百善孝為先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祭祖更是對孝道一種體現。
在清明節祭祖掃墓,我們後世子孫除了寄去哀思之情,也帶著祝福之意。我們相信另一個世界的親人也會庇佑我們健康平安,護佑子孫延綿昌盛。
清明,讓我們上一炷清香,點一盞心燈,敬一杯濁酒,折一枝細柳,為逝去的人們默哀、祈福。